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档案视角
航空事业功勋人物在京参观“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

 

“展览让我对新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可以看出,我们党在革命开始时期就十分重视工业的发展……”两院院士、被誉为“歼8之父”的顾诵芬观展后如是说。

10月16日,原航空航天部部长、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副总设计师林宗棠,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国家科研试飞英雄王昂,两院院士、“歼8之父”顾诵芬3位为我国航空工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不忘初心 奋发图强——新中国工业档案文献展”。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陪同参观。

 

林宗棠,1926年生,福建闽侯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1962年6月,由他担任副总设计师制造的1.2万吨水压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和科技重大成果。他于1988年4月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建立天、空、地、海一体化,航天、航空、电子技术结合、攻防结合、积极防御式武器体系的建议,被列为国家国防科技发展目标,其中弹、星、箭、机多个型号和载人航天列为国家重点任务。

 

王昂,1935年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他195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成为一名试飞员。他热爱飞行事业,刻苦钻研航空理论,掌握多种国产歼击机驾驶技术。1958年至1979年,他共安全飞行2853架次、1126小时,其中新型机科研试飞578架次、327小时。1982年2月,他任航空工业部试飞研究所所长,1991年2月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1980年1月3日,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他“科研试飞英雄”称号。

 

顾诵芬,1930年生,江苏苏州人,著名飞机设计师,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历任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沈飞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一航科技委、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1981年,他任“歼8Ⅱ”飞机总设计师,由于对“歼8”系列飞机的重大贡献,被誉为“歼8之父”。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位对我国航空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虽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走进展馆,透过一件件档案、一幅幅照片,3位专家回顾了从1931年官田兵工厂创办开始近90年中国工业发展的风雨历程,重温了党中央领导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每到一个展区,他们都认真听、仔细看,不时和讲解员亲切交流,还运用专业知识对当时有关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情景进行回顾。展览中许多首次公开展出的珍贵档案文献引起他们驻足观看,他们对我国广大工业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感同身受,连连称赞,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工业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表示高度赞许。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自己造枪、造炮、造手榴弹,太不容易了!”谈到展览哪个部分最令人印象深刻,顾诵芬院士报国强军的初心依然纯粹而坚定。“档案馆保管和留存下来的这些档案非常有用,只有知道过去,才会更珍惜现在,只有了解历史,才会清楚今天如何加紧干。”

 

陪同参观期间,付华向3位专家介绍了展览举办的有关情况,对展览中一些珍贵档案文献进行了详细讲解。他表示,以3位专家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勇于创新,为推动我国航空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尊崇。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将继续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守护好,将新中国工业化的光荣与梦想传承好。

 

来源:中国档案报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