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兰台文苑
垦荒精神 带给我心中一片北大仓
参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垦荒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活动有感

有人说,没有到过昔日的北大荒就不知道它的辽阔与荒凉;没有到过如今的北大仓也不会知道它的璀璨与辉煌。2014年10月16日通过参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垦荒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活动,我有幸来到这片神奇而又广袤的黑土地上,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垦荒岁月……

 

随着第一代青年志愿垦荒队代表、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长杜俊起老人作的题为《北大荒精神融入我心》的报告,首先映入我心扉的是昔日北大荒那凄冷荒凉的场景:一望无际的荒野上,荆莽丛生,沼泽遍布,风雪肆虐,野兽成群,“当得知党中央号召青年到北大荒垦荒,我毫不犹豫就去报了名,我要报效国家”。1955年11月5日,天津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员们登上了开往北大荒的列车,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征程:“地里的农活不会做,就请专家来指导我们工作”,“有时候为了超额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干完当天的活就抓紧抢抓明天的工作量”,“即使遇到大雪封门的天气,我们也会想办法从地窨子里爬出来”……就这样,斗志昂扬的广大青年志愿垦荒队的队员们在那片广袤苍茫的黑土地上,头顶着蓝天,脚踏着荒原,支马架,住草棚,忍饥受冻,披荆斩棘,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荒野变成了耕田,使沼泽变成了村庄,为祖国的粮食出产开辟出一条新的通道。

 

如今的北大仓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风吹麦浪,现了牛羊。而始建于1955年由共青团中央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的共青农场,也改变了当初残缺破败的模样:一栋栋高耸别致的楼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街道,整齐划一的住宅小区……奋发有为的共青人凭借着逆水行舟的坚韧、顺势而为的勃发、把握时势的睿智,倾力打造出红色文化底蕴厚重、城镇建设独具特质、多元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北方红色共青城。在这里,我能感受得到当年开拓者的困苦与艰辛,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如今共青人的勇气与豪情,是一种信仰在这里萌发,是一种灵魂在这里成长,那就是既纯真而又质朴的垦荒精神!

 

我时常在想,如若当初是我来到苍茫的北大荒,我会不会像垦荒前辈那样积极进取,斗志昂扬。垦荒精神很可敬,可敬的是那份勤奋,那份执着,那份图强。垦荒精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荒荒”: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是“饥荒”;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是“恐慌”;松弛懈怠、拖泥带水是“颓荒”。想当年,勤劳勇敢的垦荒人就是凭借着不“饥荒”、不“恐慌”、不“颓荒”的精神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他们会聘请专家虚心求教,查疑解惑,做到不“饥荒”;当面临困苦的境遇时,他们艰苦卓绝,迎难而上,做到不“恐慌”;为了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他们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做到不“颓荒”,就这样凭借着顽强意志,以满腔豪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垦荒史的新纪元。共同创造了“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共青精神”。

 

斗转星移,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虽不能像垦荒前辈那样重走垦荒之路,但是他们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一名兰台工作者,我应该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以非专业档案人员自居,应主动和档案知识靠近,勤学习、多了解,做到不“饥荒”;面对困难、棘手的问题,不应该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积极面对,做到不“恐慌”;在工作中,应时刻以饱满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不松弛,不懈怠,做到不“颓荒”。我相信如果时刻以“垦荒”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心灵上的北大荒也将会变成硕果累累的北大仓。

 

感谢领导给予我这次来之不易的教育培训活动,使我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在思想上有所升华,我愿继续继承这种难能可贵的“垦荒”精神,并将它播撒到每名中国人的心田上……

 

(市档案局办公室 姜敬璇供稿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