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兰台文苑
我的档案情缘

记得填写高考志愿时,一心想摆脱父母说教的我,自信的填写了清一色的外地院校。最后的结果是由于志愿的填报梯度没掌握好,我以高出本科2分的成绩被一个离家最远的中专学校录取,而且是被录到一个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专业—科技档案管理。这个专业当年在黑龙江是首次招生,而且我的分数是当年该校在黑龙江省招生中的最高成绩。

 

熟悉的梦中环境,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远离父母唠叨的轻松,求学的日子过得很快。记得第二年(1987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的一个专业课老师(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当年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主动要求到三线基地工作,后来由于身体原因组织照顾调到学校教学),拿着一沓油印的纸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有些情绪激动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赶上好时候了”。我一看,是《档案法》。当时的我并不清楚这张纸会和以后的职业生涯紧紧的联系到一起。

 

由于专业对口,毕业后被分到市档案局工作。当时的市档案局还在市委大院办公。记得上班第一天报到,我在收发室打内线电话,找有关负责人报到。结果接电话的人告诉我要找的人上山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反应是问,那他什么时候下山呢?当时并不清楚,上山下山是什么意思。上班后才知道,由于文革战备的需要,许多重要的档案资料都存放在深山战备库里,市档案馆需要派人定时到库里存、取档案,这也是当时档案管理处的重要工作之一。

 

上班没有多久,就赶上档案库要从深山里往市区搬。记得当时租用的是市城建馆的档案库房。当时的档案局有30多人,上至局长、处长,下到一般干部,工勤,大家毫无怨言都参与到档案搬运工作。由于大家的齐心努力,搬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后来,档案局又几经搬迁办公地点,直到1999年11月,搬到现在的办公地点,才算真正有了属于兰台人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档案库房。今年,经过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多方努力,一座现代化的功能齐全的档案馆建设在即,这无疑又为我们兰台人服务改革、服务民生提供了一个大展宏图的舞台。

 

从当年报志愿的误打误闯,到如今的休戚与共,我与档案的这种情缘,至今已近30年,现在档案俨然已成了我的事业所在,心之所系,那种不离不弃的感觉是我与档案多年的磨合不经意间流淌而来的。学习、实践、工作,档案究竟给了我什么,让我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外人常有不解,自己却早已自然而然。从当初不知何为档案到以此为职业;从走出校门的学生到现在成为一个处室的负责人,我有些许感悟,我愿意为这份事业添一块砖石,尽一份微薄之力。

 

档案开阔了我的眼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档案已经遍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文书档案,到现在的科技档案、专业档案、会计档案、声像档案等等,它渗透于各个领域,无处不在,它真实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的生活、指导着我们的生活。由于它的专业性和跨学科要求,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经常环顾四周,寻找差距,改善知识结构,高站位、宽视野,将自己置身于改革的大潮中,用多学科知识共同解决当代档案管理的新问题。

 

档案丰富了我的人生。由于职业的关系,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关注文化、关注历史的思维习惯。我们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明足迹,享受着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一切便利,从事这一行要比其他人更敏感于历史延续的可贵和断裂的悲哀,有了更强烈的把历史留给未来的文化自觉。

 

档案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由于长年累月地接受着忠于历史,维护原貌等与档案有关的职业素养的教育和熏陶,越来越崇尚求真求实的品格,注重培养相互关联的多维思考方式。这些,不仅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的人生信条,做真实的自己,过真实的生活。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