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饭馆"的故事"
张 伟
1932年,日军铁蹄踏进哈尔滨后,40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中共满洲省委已由沈阳迁到哈尔滨,党中央委派李实来哈主持满洲省委工作,任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李实了解到知识分子的困境后,便派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工运的负责人金伯阳出面,联络哈尔滨左翼文化人刘昨非、白涛、王关石、裴馨园、冯咏秋、黄田等人,集资在道里中国四道街(今西四道街)路北5号租了一间小平房,开了个小饭馆。小饭馆取名叫"一毛钱饭馆",顾名思义这是为方便劳动人民就餐所开设的,饭菜简单实惠,价格低廉,花一毛钱可吃饱吃好。饭馆只雇3名厨师和1名司账,服务人员由文化名人轮流担任。"一毛钱饭馆"的牌匾由名家所作,室内墙上挂了几幅风景画,屋内环境幽雅。开张之前,他们还在报纸上登了"一毛钱饭馆"开业的广告。开业之日,招来不少的顾客,有一些人不是来吃饭的,而是抱一种好奇心来的。当他们看到"跑堂"的竟是几位大手大脚,带着眼镜,不会端盘子只会笑的文人后,成了"本市趣闻"传为笑谈。报纸也评论"一毛钱饭馆"的"跑堂"如何不会招待等等,轰动了哈市文化界和学生界,一时间去"一毛钱饭馆"吃饭竟也成了名流之士风雅的行径之一。饭馆也因此顾客盈门,收入可观。
沦陷后的哈尔滨沉浸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中,党的秘密工作极具危险性、突然性、残酷性,稍一不慎就会给党组织、战友带来巨大损害。当时的"一毛钱饭馆"不仅为左翼文化人解决了生活出路,成为哈尔滨左翼文化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我党的秘密联络点,中共满洲省委金伯阳经常来这里。1933年1月,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苏联)派人来满洲省委传达上级指示,由于原来的地点发生变化,省委与来人无法接上关系,只好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广告栏上用暗语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约定时间与来人在"一毛钱饭馆"街头。省委委派金伯阳同志去接头,金伯阳按约定时间来到"一毛钱饭馆"。当时,饭馆里人不多,金伯阳装作吃饭的食客等了一会,街头人高庆友同志则刚从苏联回到哈尔滨,装作很巧合地坐在一起吃饭。当他俩正要交换情报时,突然,赵尚志推门进来了。
原来赵尚志在巴彦游击队刚刚失败后回到哈尔滨,白色恐怖下满洲省委屡遭破坏,赵尚志正为找不到组织着急时,在《国际协报》上看到金伯阳约人到"一毛钱饭馆"。当时赵尚志面目蜡黄,衣着褴褛,在饭馆里见到金伯阳时,就装成乞丐向金伯阳要饭吃。金伯阳发现了赵尚志身后有便衣特务盯梢,急忙冲赵尚志使眼色让他不要讲话,但赵尚志未解其意继续接头。金伯阳灵机一动,抬手给赵尚志一个耳光,厉声骂道:"你这个臭要饭的,快滚开!"一耳光使赵尚志明白了早已相识的同志为什么不认他,但为时已晚,几个日伪特务一拥而上,将三人抓住带往警察厅。原来,敌人也已经注意到报纸上的启事感到可疑,便在这里设下埋伏,见金伯阳和赵尚志似接头之人,便将他们一起抓住,带往警察厅。经过几次审讯,赵尚志都一口咬定自己是要饭的,金伯阳也说不认识赵尚志。高庆有也坚持说不认识他俩,就是来就餐的,提前就被放了。由于金伯阳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叽里呱啦跟鬼子解释一通,敌人见他会讲日本语,又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只好先把金伯阳放了,接着把赵尚志打了一顿也放了。
1933年6月,"一毛钱饭馆"从原来中国四道街路北迁到路南中间的新址,扩大了营业面积,增添了新设备。两间食堂布置一新,并请画家王关石和冯咏秋于每室各绘一幅壁画。一幅为清澈的荷塘,四围有绿柳丝披;一幅为一望无际的沙漠、金字塔、骆驼等错杂其间,把食堂点缀得更加舒适优雅,美观大方。同时又在报纸上登了"饭馆迁移继续营业"的广告吸引众多的食客。此时的"一毛钱饭馆"仍是党的秘密联络点和团结左翼文化人的场所。
1934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到大破坏。左翼文人舒群、萧军、萧红等相继离开哈尔滨南下;6月,罗锋被捕入狱,冯仲云等被派往珠河游击队工作;敌人也开始把魔爪伸向文艺界,加紧了对文化人的侦察活动。"一毛钱饭馆"由于引起敌人的注意,加上生意日渐萧条,入不敷出,就宣告停业了。在"一毛钱饭馆"存在近两年时间里,即从1933年到1934年,正是我党团结哈市左翼作家开展反日斗争最活跃的两年。哈尔滨市的一批左翼作家,用笔杆子不懈地进行战斗。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一毛钱饭馆"虽小却凝聚了党组织对左翼文化人的一片深情厚意。
(摘自 哈尔滨党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