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哈尔滨出租车之变迁

 

  

爬犁人力车马车开出租业先河

  

  

出租车从议价到定价

  

【爬犁这种交通运营工具,为哈尔滨所独有。客运马车是由俄国传入的,是舶来品。】

  

【市政当局为规范运营秩序,每个区从起点开始至终点,规定了行车区间和双马、单马的价格。】

  

哈尔滨载人爬犁兴于明清,为冬季客运的主要交通工具。从现存的影像资料来看,上世纪初,每年冬季从江南去往江北的人多乘坐爬犁。这貌似离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很遥远。

  

爬犁这种冬季交通运营工具,为哈尔滨所独有,但与传统意义上的爬犁有所不同。传统的爬犁是在两根木方子上横着钉上几块板,并在木方头上钉上拴绳子的拉环,由人在前边牵拉,而载客的爬犁是在此基础上,在爬犁上再安装一个座椅,座椅铺上羊皮、狗皮和护膝用的棉被。驾驶爬犁的人站在椅子后边,用一根两米左右带有铁尖的杆子,撑着向前行驶。到了夏季,哈埠营运主要以人力车和马车为主。人力车又称黄包车、东洋车,可乘坐一人,车厢形似簸箕,设有防风吹日晒雨淋的折叠车篷。单轴双轮,轮子比自行车的轮子大很多,轮胎需定时充气,由一人牵拉,这种车多为个体运输。后来,也有车行成批购进这种人力车,出租给个体业者从事客运。一些侨居在哈尔滨的外国人不愿坐人力车,他们认为,让人拉着满街跑太不人道了,多选择坐马车出行。

  

客运马车是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开通后由俄国传入的,是舶来品。有一马、双马车,为两轴四轮,前轮小,后轮大,样式随意,车厢设有两排对面坐椅,可乘坐4人。坐席上方也设有折叠的布篷,宜晴宜雨。驭手座位两侧各安装一盏方形玻璃灯,用于夜间照明。

  

还有一种客运马车叫斗马车,具有本土特色,在我国其他城市很少见到。客运马车由单马挽拉,可乘坐两人,行驶速度很快,马车行驶在石头道上,马蹄铁掌敲击在地面会发出哒哒声,十分悦耳。由于乘坐这种车价格低廉,搭乘方便,很受欢迎。客运马车拉客能挣来大钱,推高了购车价位。1903年,购买一辆马车需500卢布,到了1917年,购买一辆马车就达1500卢布。

  

开埠初期,在市区营运的各种车辆,政府未规定其运营价格,完全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通常是乘客与车夫根据路途远近来议价,路况好的繁华路段价格稍便宜些,泥泞的路段、回程可能空驶的路段、地点偏远的、高峰期或雨雪天大风天和夜间运营的,价格就要高一些。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价格也会忽高忽低。

  

乘客和车夫议价经常产生一些矛盾。车夫抱怨乘客吝啬,乘客状告车夫欺诈,因价格引发的口水战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引发人命官司。1917年起,市政当局为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制定车辆的运营价格,并将价格表印发给每一名从业者,要求他们随身携带。每个区从起点至终点,规定了行车区间和双马、单马的价格,如从道里至火车站双马为2卢布,单马为1卢布。

  

1921年,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对部分路段的人力车乘车价格作出如下之规定:从道外头道街去道外十六道街,从道里到火车站,每人次为0.10元哈大洋,雨雪天、大风天增加1/3的运费,夜间增加2/3的运费。针对乘客随身携带的行李也做了如下限定:不得超过20公斤,否则就要加收10%的运费。

  

  

规范营运车辆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