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区位于哈尔滨市东南端,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市政区之一,是哈尔滨市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经百年的香坊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最后定名香坊。香坊区名称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尔滨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的历程。
“田家烧锅”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现吉林省榆树县)来到香坊(今香坊红旗大街东部),几经开荒达到约300垧地,终于落脚扎根。从此开办烧锅,此地人口聚居后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1900年7月,田家烧锅镇被俄军焚毁,其名随之消失,
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沙皇俄国确定香坊一带为修筑铁路指挥中心,在周边地区征用土地1034垧(124,278亩),其中仅从香坊至松花江沿就征用土地65,400市亩,并将其规划为“老哈尔滨”(西香坊一带)、“新市街”(南岗)、“埠头区”3个城区。1898年10月,建成第一个运营车站,定名为“哈尔滨驿”(现香坊火车站)。1903年,现哈尔滨火车站在南岗建成,“哈尔滨驿”被改称“旧哈尔滨驿”,此地也随之被称为老 (旧)哈尔滨。
“上号”是香坊区的第三个名称,其范围主要是指香坊东部(红旗大街以东)地域。1901年,现综合商店后身处开设聚源烧锅,称上号;同时在埠头区设分号,命名源聚烧锅,称下号。因此“上号”之名开始兴起,且得到官方首肯。1913年滨江县政府称香坊为上号镇,在此设警察分局和商会等机构进行管理。1916年以后“上号”这个名字曾多次出现在《远东报》上。
“香坊”一名始于1938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香坊区公所之时。香坊区的区名虽出现的很晚,但香坊(厢房)屯却形成的很早。早在1805年(嘉庆十年),河北乐亭县人李某来香坊种地为生,因其有做线香的手艺,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和祭祖敬神的需要,推其出来制作线香。随着人口的增多,香坊屯逐渐扩大,线香生意日益兴隆。1817年,李家便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盖起了砖瓦房,树起了门楼,门楼上刻有“香坊”二字牌匾。又置田产在香坊公园东侧开起了李家烧锅,同时还在卫生街南头开设杂货铺。此时李家继“田家烧锅”之后成为西香坊(老哈尔滨)一带的工商兼营的富商大户。1898年,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线香作坊被征用,李家田产被没收,“香坊”迁往现香庆街。但不久又因俄国人进行市政建设,强行将此地的中国人赶走,李家开设的“香坊”、烧锅随之倒闭,其后不知迁往何处。1925年,旧哈尔滨驿扩建后,改称香坊火车站,香坊区依此得名。
1946年解放以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按解放前行政区域,组建了香坊区。
1950年,香坊区西部郊区规划为市区,开始兴建大型工厂,三大动力等工厂由此诞生。1952年将双城县平安、平顺两个行政村划归香坊区管辖。1953年1月,进行区划调整,实行市区与郊区分设,将农村部分划归新设置的平房区(郊区)管辖,将原香坊区城区改为城市区。1958年9月将三大动力工厂所在的地区从香坊区划出,定位为哈尔滨市的一个行政区,当时称机电人民公社(区),11月改称动力之乡人民公社(区),1967年4月1日起改称动力区,是以机电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区。1959年和1960年,将阿城县石槽公社全部和新乡、舍利公社的10个生产大队划入香坊区。1963年3月,将郊区农村公社划归滨江区。1972年8月,将原滨江区的向阳、幸福、和平3个公社划归香坊区管辖。
1984年政社分开,将公社改为乡的建制。1985年5月,将和平乡和成高子街道办事处合并改为成高子镇。
2006年8月,根据国函[2006]73号文件,哈尔滨市将动力区、香坊区合并,组建了新的香坊区。新的香坊区东与阿城区接壤,北连南岗区,西接平房区,已成为哈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区划面积339.55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43.8平方公里,辖20个街道办事处,3镇1乡,总人口约80万人。
(香坊区档案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