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哈埠史话
哈尔滨首任道台

 从满州里到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与通往大连的南部支线在哈尔滨"丁"字形相交,把城区一分为三,这也就奠定了当年哈尔滨的基本格局。

 在这道里、道外、南岗三大块之中,有两块是中东铁路附属地,归俄国人统治着,而道外还是由大清帝国统治着。特别是1905年《东三省事宜条约》中,规定要把哈尔滨辟为国际性商埠,这样道外的设治管理问题就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批准在道外设立滨江关道,专办"吉江两省铁路交涉并督征关税",由曾任吉林哈尔滨铁路交涉局会办的杜学瀛出任第一任道台。1906年5月11日,杜学瀛到任视事,见傅家店街市极不规整,地基狭窄,碍难筹划,遂将滨江署地址定于四家子原木石税局东侧动工兴建。

滨江关道的官府位于今道外北十八道街,坐北朝南,高墙深院,青砖绿瓦。正门有一高大的影壁,前院主体建筑是公堂,公堂门上有滨江关道的横匾。大堂内除设有公案外,书有肃静、回避的头牌,刑杖等一应俱全。西侧院落是监狱,高墙铁网,壁垒森严,让人望而生畏。大堂后是飘着粉香的官眷的宅院,女眷深居简出,偶尔有红绸绿缎在门内晃动,点缀得这森严的衙门流露出几分妩媚。每天出入道台府的,除戴着红帽子,穿着马蹄袖官服,表情严肃的中国官员外,也常有些穿着西服,系着领带,戴着白手套,拿着手杖的洋人来这里办理交涉,滨江关道成了当时重要的外交机构。

首任道台杜学瀛"心术纯正,才识宏通,沉毅有为,刚柔互济",因其久与俄人打交道,尤为知晓舆论宣传与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故其在任上办了两件大事:一是资助交涉局职员奚廷黻创办了哈埠华人的第一张报纸--《东方晓报》;二是垫付官股,资助民族资本创办耀滨电灯有限公司。此外,杜学瀛还四面奔走,八方求援,为创办哈尔滨商埠公司而筹措款项。在其努力下。哈尔滨商埠公司于1907年1月12日在道外圈儿河成立,由杜学瀛自任公司总办,这为道外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滨江关道设立后,吉林将军达桂、黑龙江将军程德全鉴于哈埠"商贾云屯,行旅杂沓,华洋错处,讼狱滋繁",非一道台所能辖治,会奏在哈尔滨援照奉天营口厅章程,添设"江防同知一员,归哈尔滨道所属,专理两省华洋交涉"。1907年1月23日钦准,4月18日滨江厅第一任江防同知朱启经到任视事,厅属设于道外南十一道街。此间,滨江厅会同哈尔滨商埠公司积极开发四家子、圈儿河地方。当时这一带包括王永昌屯、三棵树、太平桥、沟沿子、沙陀子、袁家窝棚、徐家窑、骆斗屯、张家店、王家窝棚、杜家店、王家屯、吴家窝棚、纪家店、马家窝棚、拉拉屯等18个屯子。对这一地方,商埠局拟招股30万元买下,然后再以10丈为方租给华商开店铺,以繁荣市面。

1909年,改江防同知为分防同知,并将双城东北一隅划归滨江厅,使滨江厅界地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15~20公里,共计110余屯,地4万余垧,户5280余家。这时,傅家甸、四家子、圈儿河等地相继被辟成连片的商业区,成为清朝政府治理下的一个人口密集、工商繁荣的行政区域。

 

                                                                                     (稿件来源:哈尔滨地情网)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黑公网安备 23010902000175号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